大鵬灣區歷史建構-日軍進佔與反抗事件
【日軍進佔與反抗事件】
光緒二十一年(明治二十七年,西元1894年),清廷在甲午之戰中敗給了日本,次年(1895)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,依據該條約而將台灣、澎湖割讓給日本。此一條約對大鵬灣地區來說,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。台灣割讓給日本的局勢既已無法挽回,當時的民眾與士紳如丘逢甲等人乃倡議獨立,於是在光緒21年(1895)的5月24日,改台灣省為「臺灣民主國」,建元「永清」,公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,劉永福為大將軍,丘逢甲任團練使,太僕寺正卿林維源為議長,決定以自己的力量來抗拒日本的侵佔。
一、日軍進佔
臺灣民主國成立之後,劉永福專門負責南方的防務,當時駐軍高雄旗後,他的兵力大概將近有兩萬人。負責東港、枋寮間守備的是副將吳光忠,他派遣劉維興所屬恆星營至北勢寮、枋寮;梁士閱所屬忠字防軍前營至埔頭,自己則指揮忠字防軍二營駐守東港,其背後有六堆後援,林邊溪河口還有曾鴻飛所屬的林邊街義勇團守備。可是,就在唐景崧就任臺灣民主國的第五天(5月29日),日軍近衛師團就在澳底登陸了。不久後,陸續攻佔了台北(6月7日)、新竹(6月22日)、苗栗(8月14日)、嘉義(10月9日)等。
在整個攻台的戰鬥部署計畫中,日本南進軍司令部在9,月17日對南進作戰計畫作成決議;近衛師團由登陸挺進至嘉義附近;軍司令部及混成第四旅團則在嘉義布袋口登陸,肅清附近地區;第二師團則在屏東枋寮登陸,並與艦隊配合,陸海兩軍聯合攻略鳳山、高雄,最後,這三路人馬再一起圍攻台南。是故,混成第四旅團在10月10日登錄於嘉義布袋口附近,第二師團則於10月11日登陸於枋寮。
日軍第二師團是在乃木希典中將的指揮下,於10月9日在澎湖島編成,10月10日下午出發,於11日黎明抵達枋寮外海。這一日天氣清朗,風平浪靜,但見岸上居民群集於海邊,不久便逃跑一空,當晚所有人員、裝備皆已上岸。日軍11日清晨登陸後,沿海岸線北上向東港前進,且分派部隊攻向佳冬,在茄苳腳(佳冬鄉佳冬)附近遇到庄民激烈的反抗,以耆老蕭光明為首的一千四百餘名全庄庄民,不分婦女、兒童與日軍進行肉搏戰,雖然犧牲慘烈,但還是無法抵擋日軍的優勢軍火,以第二師團步兵第四聯隊第三中隊為主的日軍,終於11日深夜佔領佳冬。
11日下午1時,日軍已進佔林邊溪右岸,當時的林邊街義勇團在日軍抵達前已望風而逃。12日清晨6時,前衛及右側支隊從林邊溪出發,經新庄(佳冬鄉佳冬西南)往北勢仔庄(崁頂鄉北勢)前進。根據南州鄉耆老口述歷史的資料:南州當時的居民未反抗日本的統治,組織自衛隊,在石頭堆(今南州橋,見照片1.3.1),與日軍騎兵隊發生激戰,經慘烈的廝殺,亦軍死傷慘重,死屍埋在崁頂鄉園寮村檨仔林,俗稱「萬人塚」,如今只剩黃土一堆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