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土.食記
水利港
古早林邊溪出海口及沿海一帶,舊稱放索(Pangsoya),是林邊最早開發的地方,歷史記錄於西元1637年就有名字的土地。
清朝史料上記述平埔族馬卡道系分佈的「鳳山八社」之一放索社,在今日水利村安瀾宮留有歷史根源;安瀾宮壁上石刻寫著「約三百六十年前,聖母娘娘來到此境,接前姥祖之草廟,做護國佑民的工作…」。供奉媽祖的安瀾宮原是平埔「姥祖」廟,17世紀,鄭成功率領大量客家、閩南移民遷入台灣,因為擁有天然良港,先民從大陸渡海到溪口,就在這裏登陸、居住,經商拓荒,並把它叫「新打港」。
康熙年間,漢人強勢的排擠下原住於此的平埔族往南大遷移至恆春滿州一帶。清乾隆期間,福建趙瓊勳率族人渡台定居,開拓田園;後人亦群集,形成農業小村落,並遂漸向內陸發展,因群住於樹林旁邊,所以取名「林仔邊」。道光10年(1830),與大陸貿易致農商日漸發達,有小鎮之景像。在民間因此流傳有「銀放索」的美名。新打港(銀放索港),就是位於林邊溪口北岸的水利港。近來因為山洪氾濫,淤沙流入港內,以致船隻無法航行。雖幾度疏浚,仍難抵擋大自然威力,現為只停泊塑膠漁筏。有近海漁船的作業與現流新鮮漁獲的買賣,部分漁獲提供沿海路上海鮮餐廳料理販售。冬季進行捕鰻苗活動,海上漁舟往來精彩如海上走馬燈。
林邊溪是屏東平原上的第三大川,也是少數幾條不受工業污染的河川之一,由南大武山之間發源,全長約為40公里,流經泰武、來義、枋寮、春日、新埤、佳冬、林邊等七鄉,在林邊及佳冬之間出海。在河口與海水沖激的作用下於河口堆積成沙丘,更使溪口成為一長形的潟湖,在河岸部分寬約600公尺,河口部分則可寬達約800公尺,全段皆為感潮帶,河水與海水混合,豐富有機物在河口堆積,創造豐富多樣的生存環境,是亞洲候鳥飛行路徑的重要中繼站之一,諸如行鳥、科、鷸科、鷺科、鴨科等鳥類、蟹類、底棲魚類、貝類等眾多生物,是做為賞鳥、觀蟹及進行生態教育活動的良好地點。放索港漁船出航、河口生態、河海激潮……風情添畫海面情景,美不勝收。
銀放索抓魚日記
認識銀放索(銀放索養殖園區)已經好一陣子了,吃過、買過這裡出品的魚,這次還真是頭一遭看抓魚的過程。
聽說早上六七點工作人員就開始準備就定位,眼看著時鐘顯示八點,匆匆趕去。我載著滿箱的冷凍包裝袋,去到銀放索的小房子-蔡班長的據點,卻不見蹤影,望向前方右方的魚塭攏!謀!郎!接著我對著門大喊:「有人在嗎?」,鴉雀無聲。
殊不知在房子的後方,有幾個人泡在水裡,幾個人站在魚塭上。
有的穿著青蛙裝,有的穿著雨靴就下去工作了。他們將魚圍捕,岸上的人拉住魚網,不時調整,會將漁網往上收攏,魚兒在池中翻騰跳躍,水直接濺上正在拍照的我。這個動作是為了將魚集中在一定範圍中,以便作業。
池中準備多個塑膠漁網(如同水中的箱子般),從中挑選合適的魚,並做大小的分類。他們徒手快速地抓住滑溜溜的魚,以肉眼判斷大小重量,眼裡的魚幻化為阿拉伯數字,這個幾兩、那個幾斤的,眨眼的時間就要完成分類動作。若是有不確定的,他們有自製「磅秤浮島」,在水裡也可以用秤子測量哦!
同時,我發現裡面有幾種不同長相的魚,才知道一個魚塭不會只有養單一魚種,可能會有幾種魚一起飼養。像蔡班長的這個池子裡就有石斑、午仔魚和富貴魚等。而富貴魚會幫忙吃池中的藻類和剩餘的飼料。
分類完之後,就是要將滿滿的漁獲裝入簍子中,而這種簍子是結合漁網的設計,上方還有束口功能,接著把外層的繩子結繩就可以吊上岸了。岸上的人接住簍子,放置於墊子磅秤上,在旁的漁會夥伴用紙筆記錄下來。最後一個動作就是吊上貨車中。漁會請來的貨車裡面有裝滿水的箱子,旁有打氣進入箱內,放置巨大冰塊,讓魚能夠保持鮮度。這些魚被要帶去低溫急速冷凍及衛生檢驗處理,之後就會是裝袋好的真空包販賣給消費者。
人人稱的蔡班長,起先還以為這是個綽號,我想像著他從小唸書就是班長,後來才知道他是林邊區漁會石斑養殖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!由蔡文正班長帶領的七人團體,彼此分享健康養殖撇步,聽人說呀,有一年農委會邀請法國米其林主廚示範料理,其中的石斑魚食材就來自林邊這裡!
然而,這群堅持、努力的養殖漁人,很多說不盡的辛酸,例如:不肖商人的用藥事件,或是自然天災。八八風災當時,重創林邊的石斑魚產業,蔡班長率先清塭底淤泥,產銷班成員也跟著這麼做,和養殖漁民共同探討環境重建,思考安全用藥的方式-運用藻類培養水質生態開始,以一種與自然共存的方式帶領大家重新培養石斑魚,彼此團結、堅定的力量,使林邊養殖產業漸漸復甦!
從前的我一點也不認識養殖漁業,在這裡吃了很多漁產,開始認識這一切。從魚塭到餐桌,每種魚如何美味、健康、營養的帶入口中。